“在4G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我们也寻找从4G到5G发展的重要市场机会。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物联网,车联网以及AR/VR就是三个热点。
鉴于此,中国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形成 一个未来跨行业合作,交叉创新的生态系统”。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光表示。
4月16日。
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GTI,TD产业联盟主办,中国电子报社承办的“5G技术与测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杨光表示,这两年4G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从网络规模上看,目前已经完成了120万全国范围的基站建设,从用户规模来看,目前4G用户超过了3.6亿。
杨光表示,随着互联网建设日益加快,以及4G终端的成熟,4G用户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并将持续保持这种高速的增长。
在数据业务发展方面。
今年的4G数据流量第一次超过了已有的2G 3G网络,4G是中国移动主要的数据承载网络。
此外,TD-LTE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在4G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移动正在寻找从4G到5G发展的重要市场机会。
杨光说,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有三个热点可以让产业链企业一起来做。
一是物联网。
物联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工业互联网或者其他一些技术的寄出。
物联网的需求从信息化,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并逐渐变成了热点。
物联网不仅是连接通信的能力的技术,还包括了IT数据挖掘方面的技术,能够提提供一些以前不具备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很多物联的需求是结合人的需求来发展的,市场规模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
到2030年会有100亿元左右的规模。
物联网的体验与速率,覆盖,成本,功耗相关,尤其是低功率,广覆盖的连接仍然是业界聚焦的业务。
运营商能够通过自己很强的连接能力,安全服务提供能力以及相对比较丰富的网络维护运营的能力。
在大规模的连接上提供服务,同时也建立一种更广泛的连接,产生更多的价值。
二是车联网。
车联网跟物联网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在提供的服务和真正产生 的商业模式上,跟传统的物联网还是有区别的。
车联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对技术的承载能力有另外的需求。
从车联网来看,不管是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还是信息厂商提供的服务,杨光说,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上网数据信息服务的,这部分的业务发展并不是很好,车上对于通信技术的依赖性或者粘性并不高。
另一类车联网目前考虑的技术还是关于V2V的,这个市场刚刚兴起。
运营商在这个市场里面如果能提供更好的移动性和覆盖能力,V2V就能提供更大的流量。
三是目前在研究和分析考虑的AR/VR。
但是AR/CR真正的普及,尤其是随时随地能够应用的需求方面还是面临很多的挑战。
一方面从速率来看,4K分辨率在2D模式下需要40兆,如果增加到3K的分辨率。
速率为*60兆,这个对传输能力是很多挑战的,另一方面,这种沉浸式的交互必须要有身临其境的体检,时间要求也会比较高,大概是10秒,通过5G的努力,能够随时随地提供AR/VR的服务。
鉴于此,中国移动接下来关于连接方面有三大发展方向。
杨光认为,一是做大连接,而是I做强应用,三是做优服务。
这三个方面是基础的就是能够把所有的视频链接在一起,基于大连接才能开展一系列服务。
今年2月份,宣布成立了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
此外。
中国移动还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形成一个未来跨行业合作,交叉创新的生态系统。
杨光说,中国移动选择了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云端机器人,增强实现和虚拟现实五个领域。
这五个领域对于连接的能力有些是定制化的,包括大连接的技术,还有面向车联网可靠的连接能力,还有EMBD,增强宽带的能力。
杨光表示,中国移动建设联合实验室的实际工作目标是,第一要联合整个产业做技术标准,打通端到端的实验,做商用准备。
第二,希望通过联合实验室发挥中国移动的能力,尤其是垂直行业应用,产生更多的价值,包括通信能力,以及中国移动在去昂各个范围内更广发的应用场景。
第三是很好的交流,交互平台。
在5G实验方面,5G实验中应该关注的内容与传统的4G 3G不同。
杨光说,应该产学研用一起来合作,不仅仅是运营企业或者是制造企业,还包括产业链的环节来协助我们一起做好相关的研发工作。
整个的5G测试应该是一个端到端的系统工程,后续肯定涉及到核心网,网络构架,终端芯片等。
据杨光介绍,今年6月完成NB-IOT的标准。
实验室主要是服务于POC LTE的测试,外场重点是要开展试运营环境的测试,除了实验室跟外场,还有一些业务集成方面的测试,面向智能领用。
关于V2V,更多的需要跟产业界打通端到端的通信技术上面,以实现更大应用和业务的创新,关于EMBB,最大的目标是能够技术相对于标准先行,开展相关的测试工作与实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