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择硬件是因为不想日复一日的坐在屏幕前面敲代码到天亮,硬件电路设计工作的元素要丰富一些。
各种仪器,各种元器件,实验室,工厂,电脑前面画图坐个太供应商来了在接个客,个人觉得要比枯燥写代码有趣的很多,当然硬件还是插片的主要卖点,软硬件算势均力敌。
但到了现在,依靠国内庞大的用户群,中国站在全国互联网发展的前列,行业发展速度快,相关人才必炙手可热,传统制造业之比,其实无论软硬件,跟互联网行业都要差一个档次。
问题是传统制造业内部,软件的发展也要好好=于硬件,这是为什么? 个人体会这种情况在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同。
消费类电子因为量大,同质化,IC厂家会针对性的提供完善的,集成的芯片解决方案,在早期的智能手机中应用处理器,亟待,射频单元,音频单元和很多其他功能模块都是分立的,但现在满眼都是集成了各个通信制式和功能模块的单机芯片解决方案,设计在这时其实只是应用,别犯错, ,整机射频音频性能把住关就好了,当然肯定也没这么简单,但不可否认这样给硬件设计留出的发挥空间少之又少。
而硬件同质化之后沦为后台,产品体现差别的是软件,攻城拔寨创收的也是软件,舞台大了自然在公司内更加受重视,待遇和发展自然也好于硬件,但跟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差别比,这个差别相对小一些。
另外一点很尴尬的是,硬件的博大精深,体现硬件设计水平的一些技术,在消费类电子中慢慢变的没必要了,开始我们也研究对标诺基亚,想把质量做到最好,但后来发现手机大家玩了一两年就扔了,根本不需要你设计这么精细,高层领导还嫌增加成本,浪费工时。
手机都这样,其他消费类电子更不必说,可以看出这个行业市场对硬件技术能力,需要并不高,此处深深的叹口气。
在大型设备比如工控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硬件的处境就好很多,但对知识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不光数字电路和嵌入式底层软件,模拟电路,大功率,高可靠性设计的只是也是必须的。
没有现成的芯片解决方案,没有现成的设计可供参考,系统的庞大,很长的生命周期,可靠性设计相关的需求(出错可能会出人命),都决定了硬件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
深度的硬件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德国公司干了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
当时读了项目组里一个德国硬件系统工程师写的可靠性系统设计文档,自认为不笨,但沉下心读了三遍到现在还没完全搞懂,缜密严谨的逻辑很让人叹服,跟他讲他哈哈大笑,说这个德国的大部门里也就两个人能搞定,这也就是德国没法被中国山寨的技术门槛。
在这种复杂度下,硬件工程师的受重视程度和待遇跟软件相当,我也跟德国人求证过,在德国软硬件待遇也处于同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