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动汽车企业为何面临闹“芯”困境?
2016-06-01
风生水起的国产电动汽车生产厂家,眼下正面临着集体闹“芯”困境。
事情的缘由,是4月29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三批。
共有25家电池企业入围。
其中,并没有韩国的LG三星等企业。
而眼下,众多的国产电动汽车生产厂家,多采用的是韩国的LG电芯。
按照规定,从今年5月1日开始,未采用入围企业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或者补贴。
这意味着,有一大波国内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将面临换电池的问题。
即便我们愿意花精力和成本去切换电源,可现有的25加进入目录的企业,也不一定有亿元或者有能力与我们合作的,某厂家的负责人说。
更何况,在现有的25家已经通过目录的企业中,目前没有几乎没有企业有插电式强混类型的电池产品。
相对于纯电动,插电式强混对电池的要求更高。
为何都选择了LG? 尽管我国的电池汽车销售已是全球第一,但是,电池的关键技术却远不如日韩企业。
目前国内的电芯最好的水平,也落后LG,三星一二代,业内专家说。
就连比亚迪的电芯技术,也无法让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满意,更何况,眼下的比亚迪电池,基本上只供给本企业用。
业内专家说,直到今天,无论是美国产的A123,还是LG和三星电芯,在业内都是公认为能量密度高,一致性好,后两者还因为规模效应而相对于拥有成本优势,对自主品牌打造高性能,低价格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非常有利的。
眼下除了通用,大众,等国际企业,包括乐视,蔚来在内,那些打着颠覆传统车企的新兴车企,也是采用LG电芯。
上汽电动汽车很受伤 上汽是国内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企之一,2009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就开始进入产业话阶段 上汽首款纯电动汽车从2012年开始产量,2009年便开始立顶,而当时可供上汽选择的国内电池企业并不多。
上汽当时也曾考虑过比亚迪的电池,当年的上汽集团高层领导还专程考察过比亚迪,但经过综合评估,最终将美国的A123确定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供应商,后续又结合新的项目选择了LG。
美国的A123和韩国的LG在各自的技术领域综合竞争力是最强的。
某互联网车企相关专家也对记者说,实际上,LG也是国际汽车公司同行采用的电池,如通用的沃蓝达采用的就是LG的电池。
如上汽最新的一款新能源汽车,同时也是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的插电式强混版本,按照原计划,11月即将上市,而如果因为电池的原因不再享受国家和地方的补贴,整车就会毫无竞争力,上汽数亿元的投入都可能打了水漂。
倘若等切换电池以后再上市,是否已经耽误了销售良机不说,关键,如果切换的电池并没有LG性能好,是否会影响该款车的性能从而影响其产品的竞争力呢? 电动汽车电池被日韩垄断 电动汽车将会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全球主流的汽车厂商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2015年电动汽车全球销量仅有54.9万辆,相比传统汽车来说,电动汽车还是有很大增长空间。
电池是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谁掌握了电池技术谁就能在电动汽车行业产业链中占据主动。
虽然市面上大小厂商都有各自的电动汽车产品,但是他们的电池很可能右一家供应。
北美电动汽车电池的供应基本上被日本韩国垄断,其中日本厂商又占据了主动。
松下一家占北美电动汽车电池市场56%的市场份额。
松下与日本AESC这两家厂商占据了北美电动汽车电池供应的72%,而韩国厂商紧随其后。
2015年松下在美国市场电池的销售是1837兆瓦,除了特斯拉这个最大的客户外,松下还为大众,福特,奔驰,奥迪的电动汽车提供电池,AESC和NEC的合资公司,是日产等日系汽车厂商的电池供应商。
过度保护是伤害 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
其本意是想通过行政的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国内的蓄电池生产企业。
但问题是,这种保护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如果一味的保护落后的技术和产能,那必然会先扼杀先进的技术,出现劣币驱逐良的现象,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的标杆企业,美国的特斯拉,他们的电动汽车采用的都是日产的电池,如果美国也采取类似我国这样的保护措施。
那还会有今天的特斯拉吗? 过度的保护是伤害,家长们在哺育孩子时都知道这个道理,汽车产业也是如此。